近期,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活动引发了轩然大波,观众们纷纷展开“避雷行动”,影片在短短一天内的阅读量便突破千万,而在豆瓣上更是涌现出大批一星差评。这一切究竟是为何?
早在8月2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影片围绕“家庭的温情”与“亲情的羁绊”展开,讲述了小猪妖等四只无名小妖假扮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然而,宣发环节的一些失误却使得本应传递温暖和成长的影片,反而引发激烈争议。宣发团队特邀傅首尔与“50岁自驾游阿姨”苏敏参与线下活动,这一决策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感。傅首尔因其离婚言论广为知晓,而苏敏则是“逃离家庭主妇”的象征。
不少网友对傅首尔的言论进行了批评,她试图结合自己的离婚经历解读亲子关系,其中提及“90%的父母低估孩子的能力”和“13岁孩子已经拥有独立的人生观”,并声称“人生是旷野,不存在跑偏”,意图传达个体追寻自我价值的观点。与此同时,苏敏将片中为照顾瘫痪丈夫而坚守家庭的“猪妈妈”角色,类比自己的“逃离家庭”经历,呼吁电影中的“猪妈妈”也应当敢于寻求解脱。
展开剩余63%这样的宣传策略迅速激起了观众的强烈不满,纷纷指责宣发团队“借合家欢之名营销私人议题”,并认为这种做法扭曲了角色原有的内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抛弃家庭责任。有网友怒斥道:“让两位‘逃离家庭’的代表宣传阖家欢电影,这是艺术行为还是故意制造对立?”也有人反映:“如果早知道有她,我绝不会购买票”,“已成功劝退全家”,普遍认为傅首尔在借机推广自己的离婚观念,带有“夹带私货”的嫌疑。
然而,也不乏支持者认为傅首尔和苏敏的经历恰好契合“走出浪浪山”的主题,指责持反对意见者具有“厌女倾向”。尽管如此,电影的宣发团队显然低估了傅首尔与苏敏身上符号化身份的舆论影响力。将带有“逃离家庭”标签的人物用来宣传以家庭温情为主旨的影片,显然是自我矛盾的决策。这种基于标签的营销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遮蔽了影片本身想要传达的艺术价值,实在是得不偿失。
此外,还有网友指出,傅首尔自身形象的转变在此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从《奇葩说》中“犀利傅妈”的角色到离婚后转型为“独立女性icon”,她的公众形象变化历程本身就伴随争议。而在此次宣发活动中的“说教感”言论,与影片温情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加剧了公众对她的不满。
总之,面对一部电影,观众应更为理性,喜爱就观赏,不喜则弃,无需因为个别人的言论而影响自己的选择。整体来说,这场宣发风波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发布于:福建省哪个配资平台安全,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线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