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130字 | 阅读需11分钟
1
“敕勒川”
战役:唐·李靖之“灭东突厥之战”
必争之地——敕勒川(前套平原)
地理特点——漠南草原的核心,阴山长城得失的标志
地缘背景:“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川”的原意是河流,又可代指被河水浸润的冲积平原,游牧者若是得到一片水草丰美的平原,便会用他的族名为之命名。由此可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敕勒川,在1500年前便是敕勒人的家园。
敕勒人不是第一个据有这片草原的游牧者,更不是最后一个。内迁敕勒人至此的拓跋鲜卑,当年就是在这经略了100多年,然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的。要是按照这个取名原则,那时的敕勒川应该叫作“拓跋川”。
“土默川”是这片草原最后的游牧标签。16世纪,俺答汗率领蒙古土默特部驻牧于此,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山西农民,前来种地求生。实力由此倍增的俺答汗甚至在1550年,突破明长城包围了北京城。
又过了二十一年,明朝与俺答汗完成了史称“俺答封贡”的和解。作为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具备大蒙古国汗位继承权的俺答汗,接受了明朝册封的“顺义王”。作为回报,明朝则帮助俺答汗在土默川北部修了一座“归义城”,这便是日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
相比敕勒川、土默川这些阶段性的标签,“前套平原”这个地理名称会更能够穿透历史。黄河在流出青藏高原后并没有直接东流,而是固执的往北,在蒙古高原拐了个几字形的弯,然后再由陕西、山西两省之间南流,最后再向东流向华北平原。于被这段几字形黄河“套”在里面的这部分蒙古高原,便是河套地区了。
河套地区分为四部分,中间海拔1100-1500米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沿黄河分布的三个“河套平原”包括:西南部依托贺兰山生成的“西套平原”,北部位于阴山南麓的“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四部分中,得不到黄河水浸润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条件最差,200—40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只能使之维持草原地貌。从大漠戈壁刮来的风沙,还会把部分鄂尔多斯草原变成沙漠。
条件最好的则是对应今天宁夏自治区的西套平原,纬度够低、又有黄河水滋养,自从中原王朝扩张至此,便是塞外江南般的存在,“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向的便是西套平原。
阴山脚下的前、后套平原,情况就有点微妙了。这两片平原正好位于北纬42度线之南,又有阴山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寒流,所以除了孕育出整个蒙古高原最肥美的草原以外,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都还是可以种地的。于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当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学习了草原生存之法后,便将中原政权的控制线扩张至此,建于阴山之上的赵长城,日后也成为了秦长城的一部分,以及护卫中原政权的生死线。
两个河套平原中,又以东接山西、南连陕西的前套平原最为枢纽。要是任由游牧者控制肥美的前套平原,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陕西北部的陕北地区都将成为前线,阴山长城也将不再是中原王朝的守护者。为此,当年最早代表中原政权控制前套平原的赵国,除了修筑长城以外,更在此设置云中郡。名将李牧亦因为在此抵御匈奴,训练出战国末期唯一一支能够与秦军一战的军队。
于是前套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了一个王朝是否强大的风向标。版图中包含了它的汉、唐、清等王朝被视为是强盛王朝;失守它的晋、宋、明等王朝,虽然也算是大一统王朝,但总无法解决游牧威胁。
2
战役背景
公元626年,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这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变成了唐太宗。然而这场政变也让一直觊觎中原的突厥人看到了机会,李世民继位仅二十天,东突厥颉利可汗,以及他的副汗(小可汗)突利可汗便集结了十余万骑兵由河套南下,杀到了与长安城隔渭水相望的泾阳,只要再通过渭水之上架设的便桥,便可包围长安城。
鉴于李世民登基前夜,颉利可汗故意“遣使请和”,以迷惑对手。整个唐朝对于突厥人笑里藏刀的做法是准备不足的。
最终李世民先是遣尉迟敬德出战,阵杀一千余敌军,以震慑敌军。再让纷纷请战的军队后撤列阵,只身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谈判。在李世民看来,东突厥本来就是来乘乱试探虚实的。倘若闭城死守那就是示弱,突厥人必然纵兵大肆劫掠,导致局势无法控制。天子轻骑出阵,即显示出轻视的态度,又展示了军威和敢战之心。
李世民的做法大大出乎了颉利可汗的意料。本来摄于李世民的威名,以及过于深入唐朝腹地的处境,突厥的军心就已生畏惧。于是双方遂缔结了著名的“渭水之盟”,颉利可汗引兵退回河套。
如果双方一定要火拼的话,占据地利、人和优势的唐军依然能获得一场胜利。只是攘外必先安内,登基才二十天的李世民需要时间来畴谋。尤其如果在关中混战,一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先通过和谈让突厥主动撤军才是上策。
尽管结成了渭水之盟,但突厥问题由来已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突厥崛起于宇文泰建立北周的前夜。彼时控制蒙古草原的,还是为患北魏两百年的柔然汗国。为此北魏在阴山一线,沿长城设置了六个军镇,并将归顺的柔然各部安置于六镇。又有“丁零”、“高车”、“铁勒”等名的敕勒部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柔然本部其实也是鲜卑人,别部属性的敕勒人则属于突厥语族。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以及高欢控制的东魏。本来在北魏连续打击下已经势衰的柔然瞬间变得其货可居。宇文泰和高欢,纷纷求娶柔然公主示好。鉴于柔然人的首鼠两端,宇文泰决定与当时游牧于北疆地区的突厥部结盟,打破蒙古草原的旧次序。
柔然王族和本部虽然是鲜卑人,但由于大量鲜卑部落都南下中原争霸了,因此漠北草原占大多数的,其实是与突厥同族的敕勒人。这些在漠北的敕勒人主要有十五个部落,为与那些南迁融入鲜卑的敕勒人相区别,史书很多时候称之为“铁勒”。这其中尤以薛延陀部最为强大(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薛延陀于诸部为最强)。
于是当原本同样臣服柔然,专门为柔然锻打铁器的突厥部,翻越阿尔泰山之后,很快便合并了五万余户铁勒部。公元552年,被北周、北齐、突厥人三家战略合围的柔然帝国,输掉了与突厥人的崛起,新一代的草原霸主“突厥汗国”就此崛起。
五年后,宇文泰的儿子也完成了政权更迭,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公元577年,北周吞并北齐完成北方统一,三年后又被杨坚所建立的隋朝所替代。虽然杨坚在公元589年攻灭南陈,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但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隋朝就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并很快被唐朝所替代。
中原持续不断的政权更迭,给了突厥坐大的机会,无论谁在长城做皇帝,都不得不用和亲的办法,暂时稳住突厥。像隋朝的义成公主嫁入东突厥后,就先后成为过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的正妻(草原习俗,后一任可汗可继承前任可汗的妻室)
不过突厥内部也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那就是太大了。柔然汗国的统治区是蒙古草原,而突厥因为兴起于隶属中亚草原的北疆地区,因此统治范围要更大。然而阿尔泰山对两大草原的分割力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公元584年的时候,突厥便分裂为了东、西突厥汗国。前者留在蒙古高原,以中原之地为侵扰对象;后者回到西域,从南疆及河中的农耕区获取物资。
对于新生的大唐来说,长城以外的东突厥无疑是最大的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借助隋末天下大乱之机,颉利可汗不仅已经南移驻于前套平原,甚至在唐朝立国后,东进拿下了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同时安排副汗突利可汗设帐于燕山之北,负责监管源出东胡的鲜卑、乌桓等部;叔叔苏尼失,统率五万户入驻西套平原(灵州)。当年匈奴单于之下有左、右贤王经略东、西两大战区。突利可汗及苏尼失就相当于颉利可汗的左右贤王。
这意味着东突厥已经全面突破长城线。坐视这一切发生,唐朝必然变成下一个西晋。
不过三个东突厥本部南下经略漠南,漠北草原就成为了铁勒诸部的天下。当年柔然部本来是替拓跋鲜卑经略漠北的,结果坐大后自立为汗国,现在历史同样可以重演。而且突厥大军兵临渭水时,李世民还敏锐的观察突厥这边人心不齐。颉利可汗倒是在河边勒马,下面各部首领却纷纷前往长安城拜谒。
真正能够让草原各部团结在一起的,其实只是中原富庶的财富。打起来的话,谁能抢到东西是各凭本事。如今双方罢兵,怎么分配唐朝送给的“金帛”,那就是颉利可汗要头疼的事。
果不其然,回到草原后铁勒诸部与突厥本部的内部矛盾便爆发了。此时铁勒诸部中最为强大的依然是薛延陀部,有七万余户部众。事实上早在杨广刚继位时(公元605年),由于担心铁勒诸部谋反的西突厥处罗可汗,一次性诛杀了数百铁勒首领,当时铁勒诸部就在北疆共推过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新可汗。只不过仅仅六年就摄于西突厥的强大,自去汗号。
颉利可汗继位后,薛延陀部在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的率领下,再次迁回漠北归附了东突厥。如今各部不满颉利可汗的统治,于是薛延陀便与回纥、拔野古等于铁勒部落联合,一起在漠北叛离东突厥。颉利可汗虽派出突利可汗前往征讨,结果却是大败而归。李世民则乘机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
万事具备后,一场针对东突厥的决战便拉开了序幕
3
战役过程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命李靖领军前入大同地区,征讨在义成公主鼓动下,南下控制马邑(今山西朔州)的颉利可汗。结果不光跟随颉利可汗南下的九个铁勒酋长降唐,甚至连突利可汗都顺势归顺。
突利可汗是上一任东突厥可汗“始毕可汗”的儿子。父亲去世时由于只有十七岁,汗位被叔叔颉利可汗得到,自己则变成了默认可以成为下任可汗的小可汗。只是熟悉权力斗争的人都知道,将来颉利可汗是一定会把汗位传给自己儿子的。为此突利可汗之前就已经暗自向李世民示好(尝自结于太宗),希望有一天能够夺回汗位。
平叛漠北失利后,颉利可汗不仅借机鞭挞囚禁了突利可汗,还试图兼并他的部落。这次见唐军北伐,奚族、契丹等被他监管东胡系游牧部落倒戈投降,突利可汗便也跟着降了。
断了左臂的颉利可汗只能选择退出山西,回到前套平原。然而李世民这次是下次决定,要将东突厥逐出漠南,紧接着便征调了李勣(徐茂公)、李道宗等五名将领,在李靖的指挥下分兵六路,对整个河套地区发起了全面反击。
前套平原整体三角形,西北侧是又名“大青山”的阴山主脉,东侧与山西隔管涔山相望,南边则是黄河。穿越管涔山的山口名叫“杀虎口”,一直以来都是连接前套平原与山西的主通道,清朝后期山西移民进入内蒙的“走西口”事件,便是走的杀虎口道。而连接阴山南北的通道被称之为“白道”,南端则是后来俺答汗始建的呼和浩特城。
为了方便进入山西境内劫掠,颉利可汗的汗帐就设在杀虎口道的西侧、恶阳岭下(今内蒙和林格尔县)。这个点位亦是当年赵国云中城、拓跋鲜卑旧都盛尔城的所在。鉴于唐朝正在征调六路大军、十几万兵马北伐,颉利可汗原本觉得李靖会等兵马集结完毕后再发起进攻,却没有想到一路尾随的李靖只带着三千兵马,便敢穿越杀虎口。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突然出现在恶阳岭,乘夜袭击了颉利可汗,迫降了颉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以及他收留的隋炀帝皇后萧氏。惊惧之下,颉利可汗带着部众迅速北撤,试图由白道逃离河套。没有想到的是李勣已经率部包抄至白道,在遭遇战中大败颉利可汗。
落败后的颉利可汗带着剩余的数万兵马,北逃至中蒙边境,将汗帐设在了紧贴戈壁的“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境内),同时派出使者前往长安谢罪请降。
鉴于收复前套及阴山长城的战略任务已然完成。李世民遂同意了颉利可汗的请求,一面派出使者前往碛口安抚,一面命令李靖前往迎接。然而李靖在与李勣会师于白道后却认为,颉利仍有数万兵马,此刻请降只是缓兵之计。等到草青马肥时一定会重返漠北,臣服之前反叛的铁勒诸部,到时候隔着戈壁再想抓到他就难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靖决定和李勣一起,精选了一万骑兵并携带二十天口粮,乘唐太宗的招抚使正在碛口、颉利可汗全无戒备之心时发动突袭。
兵行至阴山北麓,李靖大军俘虏一千余落驻牧于此的突厥部落。为免走漏消息,这些突厥人被夹于军中随行。不过为防万一,李靖当即决定以苏定方为前锋,率领二百急行军。由于正值清晨起雾,一直到唐军前锋距离颉利可汗的汗账只有七里的时候,才被发现。
本来以为安全了的颉利可汗,惊惧之下骑上他的千里马先行逃走。可汗这么一逃,下面的部众就完全没有抵抗意志了。一战下来李靖大军“斩首一万余骑,斩首万馀级,俘男女十馀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
颉利可汗自己也没有逃脱。当他率领一万余残部,准备横穿戈壁逃往漠北时,再次被预判了他线路的李勣阻击。部众尽失的颉利可汗,单骑逃往西套平原,准备与他的右臂苏尼失一起逃往青海,投靠吐谷浑。结果此时的西套平原已经被李道宗所攻占。退守贺兰山西北的苏尼失,很快就在李道宗的进逼下,交出颉利可汗做了投名状,东突厥遂灭。
公元630年三月,包括颉利可汗在内的东突厥贵族或降或俘,都被送往长安,李世民则一一安排了官职。也就在这个月,草原各部首领一起上书,尊李世民“天可汗”,意为即是大唐的天子,又是草原的可汗。至此李世民代表中原王朝,第一次将疆域扩张至整个蒙古草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哪个配资平台安全,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线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